苹果项目在静宁县已经开展七年了,可以说是硕果累累。这是2024年郑商所在甘肃省支持的唯一项目,也是国内规模第一的县域项目,覆盖了全县18个苹果主产乡镇238个村的20119户果农,投保面积5.56万亩,投保数量6.67万吨,保障金额5.11亿元。项目总保费2000万元,实现赔付3523.74万元,赔付率为176.19%。算下来,农户每亩自缴保费72元,最终获得赔付633.55元,保障效果很好。”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戴康日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由郑州商品交易所支持,银河期货联合华泰期货等共同参与,人保财险甘肃省分公司承保的静宁苹果“保险+期货”县域覆盖项目屡创佳绩。市场人士表示,静宁县苹果“保险+期货”模式的探索,是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为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期货力量和金融智慧,并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金融帮扶精准滴灌

静宁县苹果种植面积超百万亩,是国内苹果规模化种植第一县。2024年,全县苹果产量达121.6万吨,实现产值75亿元。然而,苹果价格受市场供需、气候等因素影响波动频繁,增产不增收的困境时常困扰果农。从2018年起,静宁县联合郑商所、中投银河帮扶系统内的银河期货,实施全国首批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探索“保价格、稳收入”的金融支农新模式,瞄准果农的难点、痛点,成效显著。当价格痛点遇上苹果期货,彻底告别了果贱伤农的困局。

新年伊始,静宁县新义村的苹果种植户王凡吉便收获了一份“稳稳的幸福”。“这几年来,县里给老百姓上了期货价格保险,咱们也就踏实多了。去年我保了2.2亩苹果,自己才缴了156元的保费,结果赔下来1419元,这个效果太好了。苹果下树后多看看期货价格,在跟客商谈价格的时候,心里大概就有底了。现在,我们不仅靠苹果吃饱了肚子,还过上了富足的好日子。”王凡吉感慨道。

在静宁县,苹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也是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自2017年底苹果期货在郑商所上市以来,中投公司和中国银河证券共同发力,助推甘肃省首批苹果期货交割库落地静宁县,推动苹果龙头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成为陇东地区首家上市公司,让一颗颗红苹果焕发出金融的色彩。“保险+期货”更是凭借其金融赋能、精准帮扶苹果产业的创新模式,大放异彩,成为推动静宁县苹果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产融结合补链强链

“金融工具不仅是产业风险管理的‘稳定器’,更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静宁县委常委、副县长孙炳旭说道。同时,作为中国银河证券驻静宁县帮扶工作队的负责人,孙炳旭对“保险+期货”如何助力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有着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据他介绍,静宁县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8000元左右,占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这组数据意味着,苹果产业不仅让全县农民鼓起了“钱袋子”,也撑起了县域经济的“脊梁”。静宁县从2018年开始连续7年实施郑商所苹果“保险+期货”项目,成效显著,探索走出了一条金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子,已成为全国持续时间最长、资金规模最大、成效最为明显的特色农产品“保险+期货”项目。

在郑商所项目良好的示范效应下,中央奖补项目、新型农业合作主体项目也陆续开展,先后累计撬动投入资金2.08亿元,为8.43万户(次)果农和58家果品企业投保苹果期货价格保险41.05万亩,总赔付1.98亿元,赔付率达到95.19%。

在该项目的带动下,“静宁苹果”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来,静宁县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提质、增效、创牌、延链的苹果产业发展思路,不断挖掘苹果发展潜力,全力打造苹果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基地。德美地缘、陇原红、常津等当地龙头企业敢于投入,参考期货标准,大力发展基地化苹果种植和果汁果醋、苹果脆片等上下游产业,推进静宁县苹果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稳定了“一业主导、产业融合、多元发展”的发展体系和县域经济格局。

输血帮扶造血振兴

市场人士认为,静宁县苹果“保险+期货”项目通过“收入保障、稳产增信、产业升级”三重作用,实现了“农户保收、产业维稳、金融创新”的多赢效果。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果农看天吃饭的问题,更在于为中国小农经济对接现代金融体系提供了可行路径,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依托苹果“保险+期货”模式打下的良好基础,静宁县先后开展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牛产业保险、蛋鸡产业链保险、生猪价格保险等多个“保险+期货”项目,以及国内首创的政策性场外期权的探索,全面服务静宁县“南果北牛”的农业布局和“静宁烧鸡”等特色产业的保价稳供。

银河期货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郝刚表示,多年来郑商所静宁苹果“保险+期货”县域覆盖项目的顺利实施,再次印证了期货公司可以发挥自身行业特色,紧密结合期货和现货走势,适度优化选择投保和行权的时机,这个过程就是期货公司专业化和特色化的体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银河期货积极协调当地金融机构,丰富“保险+期货”“保险+期货+信贷”等模式,深度参与农业产业链,有助于激活农业、农村的金融活力。静宁县苹果华丽金融转身的背后,是中投银河帮扶工作突破传统模式,依托金融专业优势,拓宽“金融+产业”服务领域,成功走出了一条“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可持续帮扶之路。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苹果、花生红枣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是主产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通过“保险+期货”可以有效转移种植户面临的价格波动,是在金融支农模式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市场化保障机制。静宁县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就是生动的案例,为当地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未来,郑商所将与各方通力合作,进一步提升“保险+期货”项目对农民的保障效果,使农民从种到卖实现全链条的风险保障;多举措促进农产品期货品种功能发挥,在助力农业产业链经营稳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实现农业丰收、农村和美、农户增收。

有资深人士认为,从输血帮扶转向造血振兴,帮扶不再是简单地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物资与资金,而是发挥行业功能,践行国企社会责任,结合自身主责主业的帮扶优势,注重激发内在潜力和动力。

数据显示,2024年静宁县苹果“保险+期货”项目获得各方支持资金1600万元(不含果农自缴),实现赔付3500多万元;有效打造多保费筹措机制,形成“帮扶帮一点、交易所出一点、政府补一点、农户缴一点”的保费来源“四个一”;以事实证明了输血帮扶是雪中送炭,而造血振兴才是根本之道。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