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评论员徐兵吴春波

在河南,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握手”,正变得越来越紧密,这不仅是一种情景,更是一种趋势。

“科研和产业协同要从接力赛变为牵手行。”2025年河南两会期间,河南省人大代表、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聂毅的一番话,令人关注。

在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一个原本不被关注的化工原料——乙二醇,因一场科研攻关而“身价暴涨”,从传统大宗商品蜕变为新能源电池的核心材料,成为市场的“紧俏货”。而另一边,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技术的诞生,让路桥施工告别了“烟雾缭绕”,走向环保化和高效化。

科学家和企业家一握手,便是新质生产力。一个个案例背后,是科技与市场的碰撞,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

从接力赛变为牵手行,科研和产业协作模式在变化。在传统的化工领域,乙二醇附加值较低,难以摆脱“薄利多销”困境。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调研发现,乙二醇在新能源储能电池领域具有巨大潜力。经过数百次实验,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高纯度电解液溶剂,将乙二醇从传统化工原料转变为新能源电池的核心材料。这一技术不仅帮助河南能源打开了新的利润空间,还将乙二醇推向了新能源储能电池产业链,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这一转型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产业升级的典范。

聂毅道出个中秘诀:产学研要由“接力研发”向“协同攻关”模式转变。原来是科研院所先自行研发,再去找企业转化,如今“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的协同机制正在展现新成效。

协同模式转换是关键,创新平台是基础。45项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总金额超1.47亿元;重资引入高科技人才,最高年薪可达300万元……1月8日,在郑州航空港区,河南省医学科学院、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四批成果转化发布会,再传新消息。

在郑州大学,2024年承担来自企业需求的科研经费增长33%、成果转化收入增长270%。

2025年河南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组数据显示,全省已建成23家国家级科研平台、27家省实验室、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55家产业研究院,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759亿元。

政策与机制创新,让“握手”更紧密、更长久。政策和机制创新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河南不断优化科技生态环境,从制度上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破除障碍。例如,“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的政策试点,让企业在采用新技术时降低风险,大大提升了技术转化的成功率。

河南通过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形成了以科技园区为核心的“孵化-研发-应用”闭环。在郑州高新区,“实验室+产业化公司”的模式已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标杆案例,极大缩短了实验室技术到工地应用的周期。

河南还通过“揭榜挂帅”和“PI制”等创新机制,围绕超硬材料功能化应用、可再生能源高值利用等20个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攻关关键核心技术。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机制创新,让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更加紧密。

科学家与企业家每一次握手,都是一次新的起点。河南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从新技术到新成果,从实验室到大市场,创新的力量无处不在,它不仅能解决当下的问题,更能开辟未来的空间。

这是河南的探索,也是河南的答案。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