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首个到期合约EC2404顺利完成交割,走通了从挂牌上市到交易、结算、交割的完整流程。面对全球海运价格的剧烈波动,不少航运企业开始入市规避风险,期货市场对航运实体企业的服务功能正在逐步显现。

在这一重要创新背后,是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衍生品部日以继夜的奋斗。这个年轻且充满冲劲的部门,不仅负责航运指数期货、商品期权等创新型产品开发工作,还开展“保险+期货”“稳价订单”等产业服务试点项目,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让金融更“接地气”。

做先锋,创新路上攻坚克难

全球第一个依托我国指数开发的航运期货品种、我国期货市场第一个服务类期货品种、第一个在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指数类现金交割的国际化期货品种……航运指数期货创下了多个“第一”,被称为“我国近年来最具创新性的期货品种”。

“第一”不好拿,这一创新产品成功上市的背后,是一个不断攻坚克难的过程。

“上市航运指数期货,是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和航运强国建设、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但创新的难度从来不会低。”期货衍生品部负责人黄伟介绍。“好在,我们有一个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团队。”

期货衍生品部作为推动该品种上市的牵头部门,70%的员工年龄在35岁以下,具有学历高、专业性强等特点,部门有博士5人、硕士8人,其中,国(境)外学历9人,留学背景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香港等。

在整个过程中,部门配合上海航交所优化了标的指数,科学设计了期货合约规则和风控制度;请上海市及相关委办局支持、建立跨市场风险应对协调机制应对极端风险;向国家相关部委汇报沟通,广泛征求市场意见,加强宣传推广,推进品种上市。黄伟回忆:“不管是前期的市场调研,还是之后的合约设计,我们经常开会开到半夜,为了一个细节,团队总是要反复打磨,力争万无一失。”

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产品上市后的平稳运行。即便受红海地缘局势的影响,市场出现了大幅波动,航运指数期货也经受住了考验。部门资深经理雷晓冰在青岛调研期间了解到,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为当地一家货运代理企业规避了当时运价上升的风险。2023年12月下旬至2024年1月中旬,集运欧线现货运价涨超200%,带动期货价格随之攀升。这家货代企业在12月下旬签的一笔合同,因运价上涨给公司造成损失约56万元,但由于在期货市场做多套保,公司期货端盈利约29万元,一下挽回了过半的损失。

类似航运指数期货的创新,对于这支团队而言并不是第一次。部门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完善期权品种体系,先后上市9个期权品种。

2018年9月21日上市我国第一个工业品期权——铜期权,2019年1月28日上市全球首个天然橡胶期权,2019年12月20日上市我国首个贵金属期权——黄金期权,之后陆续上市铝、锌、原油、白银和螺纹钢等期权。其中,原油期权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期权品种,为我国期权市场对外开放迈出了重要一步。目前,已上市期权品种涵盖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和能源化工板块,产品体系不断丰富,服务实体经济领域不断拓宽。

2023年,上期所(含上期能源)期权累计成交1.93亿手,同比增长300%,期末持仓量85.5万手,同比增长220%,期权成交持仓规模显著扩大,产业客户积极参与,期权市场运行质量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

助实体,解决企业难点痛点

探索期货服务实体企业新机制,解决实体企业难点痛点,是期货衍生品部的另一大任务。

一直以来,部门积极开展多项服务实体企业的创新项目。如期权“走进企业服务实体”项目引导企业利用场内期权管理风险,推动场内期权市场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稳价订单”项目通过与现货交易平台合作,引入含权贸易模式,引导企业在签订现货合同时,使用期货价格进行结算,助力企业保供稳价。

自“稳价订单”项目启动以来,参与企业数量、保障现货规模方面均持续增长。2023年,“稳价订单”欧冶云商项目29个,保障钢材现货规模约12万吨,参与企业10家,覆盖钢铁产业链上下游。“稳价订单”浙油中心项目17个,保障石油沥青、低硫燃料油等现货规模约8.84万吨,参与企业10家,均为行业内有影响力的能化生产加工企业。

杭州保利电梯导轨制造有限公司于2023年7月首次参与“稳价订单”欧冶云商项目,累计保障钢坯采购的现货规模3万吨,实现行权收益约108万元,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一口价采购后价格下跌的风险。“不要小看这100多万元,这个金额已接近公司全年净利润的三分之一。”保利电梯导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勇说。

关注大企业,也关注小个体。期货衍生品部多次深入扶贫一线调研,创新推出“保险+期货”等扶贫模式。胶农购买价格保险,保险公司再购买场外看跌期权产品,对冲天然橡胶价格下降的风险。这样一来,如果天然橡胶价格下跌,胶农可以从保险公司得到赔付,保险公司买入看跌期权的收益也弥补了赔付费用。该模式保障海南、云南、广东超过30个市县橡胶现货产量105万吨,让近百万户次胶农受益。

作为每年都积极参保的“老面孔”,李英凤已经连续七年参与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这可是个好‘东西’,让我们割胶收入有了托底保障。我今年割胶收入3万多元,理赔还可以得到5000元左右。”在海南,还有很多像李英凤这样的胶农,因为这一创新模式而受益良多。

2021年底,项目入选联合国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并被收录进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